罗塘人家网站|泰无聊姜堰分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88|回复: 1

铲“千脚土”敲“墙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铲“千脚土” 敲“墙泥”
                                                       王根林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们一年四季都在为田而忙,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就是忙着积肥。当时农村的肥料来源主要靠人畜粪,再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收集(制作)不同的肥料,在这方面可算是挖空了心思,绞尽了脑汁。春季是铲“千脚土”、敲“墙泥”,夏季是“铲草皮”、“剐旱草”,秋季是“扒河泥”、“罱渣”,冬季是“浇桶儿泥”。
“千脚土“顾名思义,这“土”不知被多少双脚踩踏过无数次。当年这“千脚土”不是家家都有,一般只有住草房,而且室内地面是未铺任何东西的泥土地面。时间长了,人们进进出出,这脚上的鞋,就将外面沾在鞋上的泥土不断地带到了家里地面上,加之人为不停的践踏,时间一长,这室内地面就形成了众多的如半个乒乓状,一个个扣在地上凸凸的。由于人的脚步遍及四面八方,这鞋也就不知不觉,将形形式式的泥土带了回来,与家里地面亲密接触。自然,这样的泥土是很有肥效的。
铲“千脚土”一般都是在初春,此时也正是农活的淡季,麦苗刚开始拔节,也需要施肥,生产队长就有的放矢地通知,几个人一组,到某某家去铲“千脚土”。铲“千脚土”要带铁锹,越锋利越好,这样铲起来不吃劲。就这样有的铲土,有的用泥担子挑上土到田间施撒。这种积肥的方法可算是一举两得,生产队得到了肥料,被铲土的农户家中,高低不平的地面被铲得一溜平。走路也不咯脚了。
敲“墙泥”也是春天积肥的又一方式。七十年代初,农村大部分还都是草房,如果哪一家房屋是盖的大瓦,墙体是砖砌”鸽子龛“的,就算是殷实的家庭了。一般的家庭都是草房,讲究一点的墙体是“里土外砖”,就是墙体里面是土坯_(土语:土集)或砖坯,外面驳一层砖。而生产队的牛棚,猪食堂绝大部分都是“泥打墙”。何为“泥打墙”?就是墙体全是用泥土夯成的。具体操作是:找来两根木料(一般都是水车杠、旧桁条),一根室内,一根室外相对平行横着,用稻草搓成“草腰子”将两根木棒相对拴牢,根据墙的长度可任意设置“草腰子”的多少,墙体的厚度也由“草腰子”松紧来调节。木棒固定好后,从墙基起依次向上进行,大家就往两木棒相对的空间内倒泥土,然后用木榔头将土夯实,土不宜太干,最好带点潮。一层夯好后,再将两木棒向上移动一棒厚度后固定,再行倒土夯实程序,依此类推。这样的土墙时间长了(三五年后)也有肥力,因为当初打墙用的土本大都是熟土。所以生产队的这类墙,一般三五年内都来一次推倒,然后将大土块敲碎担到田间泼撒,这个活计就叫敲“墙土”。
当年如果生产队有哪家“里土外砖”的墙要重砌,换下的旧的、坏的土坯、砖坯,生产队都派员挑走,并以劳力帮做“小工”給主家作补偿,“小工”的工分则由生产队记发。
记得当年人们对任何一点有肥效的肥料都不肯轻易放过,就連旧房改造时的泥土灰,都收集起来作肥料。难怪当年打的粮食煮的饭、粥是那么的香醇有味。别的不说,新米煮的粥,上面那一层米汤膜子,筷子能将其挑起来,喝在嘴里又厚又香又滑,咽到肚里真有舒服极了的感觉。现如今,那样的感觉,已好多年不见了。
当年的铲“千脚土”、敲“墙泥”的举措,在今天看来好像有点原始和幼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说明了那个年代的人实在。因为他们懂得,民以食为天,维持生命的粮食容不得含糊。所以在那个年代,没听说过“假冒伪劣”这个词儿,也没听说过“毒大米”“毒奶粉”,“添加剂”,更没听说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我想如今我们的科技发达了,农业现代化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但如今我们所缺失的,恐怕就是当年种田人的那份实在和敬业。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
这个我没有看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手机客户端|罗塘人家·泰无聊姜堰分站 ( 苏ICP备09067823号 )

GMT+8, 2025-5-24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