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塘人家网站|泰无聊姜堰分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4|回复: 1

抓“肉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抓肉耙”
王根林
随着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不断运用,传统的种田方式已逐步退出实际操作的历史舞台。如今,农民种地已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新技术、新品种的介入,使每家每户季季高产,年年丰收。那种“种田靠手,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每当我坐公共汽车往返家乡途中,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绿色秧苗,我常想起儿时在水稻田间劳作的情景。
时光得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计划经济大呼隆生产,让社员真的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天天有做不完的活计。秧苗从栽插下去到收割,这田间管理、操作似乎就没消停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农活就是“抓肉耙”,因为它是我当年最不愿意干的活儿。
“抓肉耙”的活计,如今三十五岁以下的农村人恐怕无人知晓,那是在秧苗栽插成活后,秧苗茁壮成长渐趋封行,根部开始分孽,这时田间的水分充盈,基肥养分充实,秧苗行间和株距间滋生出了不少青苔、杂草,如不及时清除,势必会和秧苗争养分而影响其分孽。因此,就必须进行人工清除,由于是用手直接在行间和株距间抓、拔,故称为“抓肉耙”。它与“耥耙”不同,“耥耙”是用铁钉,弯钉在呈橄榄形的横排木框架上,再用细竹棒钉在上面,后端成45度高度,棒梢有木柄抓手,操作者只需抓住竹杠后端,将橄榄形木框放入秧苗行间前后拖拉。这样,木框下的弯铁钉就会将秧行间的杂草勾断,起到除草和松根的作用。但是,它只清除了行间的杂草,株距间的杂草却不能清除,而“抓肉耙”却比它的效果要好上几倍。
记得“抓肉耙”都是在下午进行,因为此时秧叶上无露水,大伙排成一排,背对太阳齐头并进,人与人之间的间距为两手侧平,行进的速度要掌握得差不多,两手前、左、右不停地抓划,尔后将抓在手中的杂草、青苔团成一个小把放入秧行间,再用脚踩入泥中。这样做,是一举两得变废为宝。一是为秧苗除草、松根透气;二是将杂草踩入行间的淤泥中,待其腐败后成肥料再供秧苗吸收。由于是手工作业,其进度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一块田四五亩,通常二三十人一下午能干完就算不错了。
这种弯腰作业的活计,对我这当时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来说,不说是折磨,也可算作是考验吧。到了晚上收工时,真是累得腰酸背痛,长时间的弯腰低头,脸都有点倒肿了,当时我天真地认为,这种活计要是让驼背人来干,恐怕要比我们舒服得多。像这样的“抓肉耙”活计,我们当时都怕去参加,称之为“软伤人。”但是为了挣工分,也只能面对现实而无可奈何了。
我真羡慕如今农村的种田人,种收机械化,管理科学化。免去了多少中间环节,减轻了多少劳动强度,减少了多少盲目蛮干。更主要的是,当年是“有得忙,还没得床”(方言:“吃”的意思)。如今,没有哪一家再为“吃”而犯愁了。
所以,解放生产力必须靠科学发展,科技进步。今天的种田和四十多年前种田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虽然当年的“抓肉耙”不会再有,但它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印记。由此可见,发展科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生存,是多么的重要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泰州
怕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手机客户端|罗塘人家·泰无聊姜堰分站 ( 苏ICP备09067823号 )

GMT+8, 2025-5-5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