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塘人家网站|泰无聊姜堰分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3|回复: 1

一代名医王玉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2 1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一代名医王玉玲
                           
                          王根林

      王玉玲,(1905一1998)号振声,姜堰镇人。出身贫苦,16岁师从丁穆堂学儿科,又师从李颖泉学内科,业成悬壶姜堰。1952年与张泽霖、陈少农等同道创办姜堰第一家中医联合诊所一一利民诊所,后扩建为泰县中医院,历任县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县人民代表、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省名老中医,1983年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4年获全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行医70多年,治人数以万计。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尤有研究,先后研制成治疗小儿腹泻的“健脾止泻糖浆”、治疗疳积的“牛黄疳积散”、治疗百日咳的“痉咳宁”、治疗小儿肺炎的“桑杏沥汤”等中成药,疗效显著。
        先后带徒60多人,并对南京、扬州等地医学院校实习生的进行指导。50年代后期,曾任教于泰州中医研究班,70年代起受省卫生厅委托,培训中医专科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医术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勤于著述,早在30年代,上海大东书局印行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中就收其撰写的图案十二则。后又总结临床经验写有《王玉玲医案》。1984年与同院谢兆丰医师合编出版了《泰县中医论文选编》。上海的《中医世界》、广东的《中医学月报》等杂志陆续发表了他十多篇论文。此外,还参与江苏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一书的编写工作,并著有《王玉玲儿科医案》。善书工诗,著有《黄花集》诗集。94岁去世。         
[摘自“扬州中医博物馆”《名医专栏》]

                幼小心灵 立志学医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姜堰坝口龙王庙后街,向北不远的东岳庙旁的麻石巷内,两间朝北的矮屋里,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原来,正在兴化戴南学生意的“王相公”喜得贵子了。看着儿子玲珑清秀,一家人煞是高兴,便给其取名“玉玲”。还在他呀呀学语时,祖父便教他一字一字识“三字经”,口中念“一上一,二上二……”的珠算口诀。玉玲从小聪明,在祖父天天引导下,刚读私塾不久的他,就能将《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念得头头是道,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欢。
      不久老私塾过世了,小玉玲背着母亲给他缝制的布书包进了学堂,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家境贫苦,但玉玲在学校的学习却是品学兼优名列前茅。也许正是因为家庭贫困,玉玲品行端正,也深受同伴们的敬仰。他小学毕业后已是十六岁的孩子,他对社会、人生开始注目。由于他幼时语文功底扎实,很早就对诗词感兴趣,在《天目同游眺》一诗中,他写道:“凭眺登临最上头,周围绕越千万舟,仙翁渺渺游何处,剩此区区一土丘。”
       不久,适逢苏北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旱,伴随而来的就是瘟疫、霍乱、天花蔓延,玉玲的母亲也病倒了,多方求医购药,家境近乎一贫如洗。正所谓“屋漏偏遭连阴雨”,父亲的脚上也害起了“足骨髓炎”,被老板拒之门外。旱灾和瘟疫给玉玲家带来的不幸,激发了王玉玲立志从医的决心。
                 
              刻苦钻研 悬壶济世
       在王玉玲幼小的心灵中,作为男子汉,本应为父母分忧,然而当时的社会世道哪有穷苦人的出头余地。父亲为了不让儿子再重蹈自己的覆辙,狠下心来借钱让玉玲到本镇儒医李颖泉处学医。王玉玲自知父亲的良苦用心,学医也格外刻苦用心,白天随老师跟班,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在自订的毛边纸本上,用小楷毛笔记录经典和心得。他的一首五律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月黑灯昏夜,虚窗一味清,朔风知岁月,瑞雪惬舆情。埋首攻医垒,摅怀托管城,此中多妙趣,不见睡魔生。”
       寒来暑往,不觉三年过去了,王玉玲医学才识日益显现,姜堰有名的老中医丁伯安爱惜人才,不光愿意收他为弟子,后来还将女儿许配与他。时过两载,王玉玲独立门户,“王玉玲中医幼科”金字招牌正式挂出。从此,“王玉玲”中医的名字日益被人们熟知,从而一个个奇特病例的治愈,更加令人刮目相看。他将相关病例一一记录,最终为我国的中医领域留下《王玉玲医案集》。现选其一例以飨读者:
“汪某,系独子,狂躁凶妄,殴人毁物,四邻不敢过其门,多方索医三年无效。《内经云:‘阳盛则狂,夺其食即已。’唯‘夺’非‘绝’,非‘断’
也,可列药猛泻之。方处剖猪心包甘遂加朱砂泥封火煅研末服之,猛泻一昼夜,愈,后发。”
当然, 医案上没写,汪某不忘治愈之恩,仍时常登门看望、叙旧。随着一个个的疑难杂症的攻破,王玉玲也随之名声鹊起。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全国名医验案》中,编辑他的医案12篇。他不因自己的名声扩大而飘飘然,反而更加恪守清廉,他一直以“清风明月不须买,高车驷马亦何荣。”为信条,他不光医术精湛,还是一个颇有造诣的诗人。他对当时社会的势利小人嗤之以鼻,以诗《冻蝇》为题,给予鞭挞和讽刺:“趋炎附势兢飞扬,一到秋霜冻欲僵。独是钻营忘不得,时时挣扎趁斜阳。”而对处于社会最基阶层的百姓,,他多以同情,经常是义务治疗,施药舍物可谓是家常便饭。

                爱憎分明 经纬分清
1940年,新四军渡江前夕,姜堰城区是一片混乱,有一天王玉玲一人在家,突然,几个日本兵破门而入,里里外外翻了个遍,还对王玉玲进行搜身,只因没搜到过多的钱财,小鬼子急得拉枪栓子弹上膛,多亏附近乡邻周旋支走了小鬼子。不久,他的夫人和次子相继去世,想起妻子、儿子临死前的痛苦,他的心中就隐隐作痛,他在一首《书愤》中写道:“易帜惊
师衄,操戈讶盗来。哭啼皆失据,魍魅竟为灾。”
1946年秋,敌人想利用王玉玲在社会上的声誉,软硬兼施胁迫他出任姜堰西桥镇镇长,王玉玲从容不迫地说道:“我是个医生,只会看病,不会当镇长。”“想好了,不当就坐牢!”一位姓匡的叫了起来。“宁可坐牢,也不当镇长!” 说完,王玉玲头也不回走了。敌人见威逼不行,就来软的。次日,
敌人又登门“相劝”,可得到的是:“别费口舌了,我是医生只会给人治病。”来人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肥缺的差事,别人花钱都买不来,真是不识抬举!”
有一天早晨,有两个农民打扮的人请王玉玲出诊,一路急行,来到了陈庄附近,他们很客气地将王玉玲带到一间草房内,给一躺在草铺的病人治病。随后,还留王玉玲吃了便饭。饭后,“农民”还付了他诊金,一个劲地道谢,
一直将他护送到家。其实,他知道,他这是给新四军伤病员治病。
就在第二天一早,诊所刚开门,来了两个斜背盒子枪的家伙,开口就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哎,我们长官身体不舒服,拿上东西跟我去瞧瞧。”“长官,你睢清楚了,我是小儿科,快另请高明吧!”,两个兵痞子回头看了看门前的招牌,只好走人。
        
                 联合诊所  全省首创
1949年,王玉玲参加完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游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他深信,不光个人获得自由,就连他所从事的中医事业也定将获得新生。他开始动员身边的同行,在姜堰创立了,在全省第一家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联合诊所由当初的六个人发展到六个科室三十个人。不久,他又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成了“泰县中医院”。到了文革初,全院已积累资金20多万。紧接着,门诊大楼便破土动工了。但是好景不长,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了这位年过花甲的院长。一夜之间,他成了“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经历了七次抄家,无数次的批斗,他的回答的话都是:“很惭愧,我只会看病。”、“很简单,我只看病。”、“为了看病。”,他说:“就是说到毛主席那儿,看病总不犯法。”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他所领导
的泰县中医院,已拥有十三个科室,一百多名医生。还成了南京、扬州、南通等中医院校的学习、实习基地。在带教过程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医术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为便于学、听、记,他把中医史编成《医史三字经》,把几百味中药的药理、性味、作用,
编写成《本草四言歌括》印发给学生。

            勇立潮头 余热生辉
     王玉玲一生钟爱中医事业,在不断为发扬和捍卫中医的医学地位方面,显现他的学识和胆量。抗战期间,伪行政院通过《废止中医法案》,迫使许多中医破产转行。王玉玲义愤地具名写信声援各地赴南京的中医请愿团,在上海《医界春秋》署名发表《今日之国医》一文,抗议反动当局。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反动法案被迫取消。
1954年,东北行政区卫生部某部长歧视压制中医,中央立即给予严肃的批评。王玉玲应邀参加了在南京召开中医座谈会。此后各省市中医字院,中医院相继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年逾七旬的王玉玲医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他又当上了江苏省政协委员,1981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先后被选为江苏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泰县政协副主席、泰县科协副主席、省名老中医,1983年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4年获全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名录《扬州名医录》。
王玉玲虽已离我们而去,我们从他从医五十多年的生涯中,不光见证了他为我国中医事业所作的贡献,他还为我留下了近百首的诗篇《黄花集》。回首他的一生,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本文、图发表于《泰州日报》2012年5月11日“品周刊”)

  







发表于 2023-7-22 15: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手机客户端|罗塘人家·泰无聊姜堰分站 ( 苏ICP备09067823号 )

GMT+8, 2024-6-17 1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