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检察院用心用情答好“民生卷”
来源:江苏法治报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检察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优化服务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深化治理效能,推动实现一体化办案、一站式办理、一贯式治理,让“检察蓝”成为综治中心为民服务的一抹亮色。
“一站式”检察服务更便民
“感谢检察机关,我们大家终于过了个舒坦年!”2024年2月,75岁的潘大伯拨通电话,告诉检察官自己在春节前收到了打款通知。
为讨回被拖欠多年的工资,潘大伯等52名农民工曾走进综治中心求助。驻点检察官了解情况后,当场对接法律援助资源,跟踪协助整理工资表、出工记录等证据,半个月内做好支持起诉准备工作,顺利促成潘大伯等人与公司签订调解协议,帮助他们在过年前拿到56万余元“血汗钱”。
近年来,姜堰区检察院持续强化综治中心接访力量配置,派遣1名资深检察官、1名青年检察干警形成检察办案团队常驻中心,建立院领导每周三固定坐班接访制度,开展涉检信访接待、司法救助申请受理及联合调解等工作。同时注重优化服务流程,严格落实检察官首办责任制,推行信访事项“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针对群众办事时常遇到的流程不清、材料不全等问题,创新制作“填空式”文书模板,简化8类高频事项办理流程,并在综治中心醒目位置公示窗口职能与办事指南,让群众“找得到门、办得成事”。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群众700余人次,信访事项按期回复率达到100%。
从“解法结”到“解心结”
“现在弄明白了工龄政策,我心里不纠结了。”坐在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退休职工老田感慨道。
老田多年来起诉相关部门,认为漏算了自己6年工龄,但历经诉讼与再审程序始终未解决,于是到综治中心,向检察机关申请行政裁判结果监督。经调查核实,老田曾在某乡办企业工作6年,但受当时的社保政策影响,未纳入工龄计算。驻综治中心检察官联合相关部门、乡镇工作人员,向老田耐心讲解相关社保政策及法律规定,同时倾听老田诉求,对接乡镇召开联席会议,结合老田的家庭情况研究落实个性化帮扶措施,最终不仅解开了老田的“法结”,更化解了他多年的心结。
面对行政争议、民事纠纷等复杂矛盾,姜堰区检察院主动融入综治“一盘棋”布局,牵头深化“诉调、公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机制,与公安、法院、民政、人社等综治中心入驻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针对重复访、越级访等疑难案件定期会商、联合研判。2022年以来,该院成功化解多起跨部门复杂矛盾,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1%,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司法+社会”双轨救助
“在大家的关心下,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王阿姨在检察官再次回访时,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王阿姨被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丈夫砍成重伤,家庭失去经济来源。高额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一对未成年儿女需要抚养,高龄老人也需赡养,王阿姨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姜堰区检察院通过综治中心协调教育、卫健、妇联等部门,为其减免治疗费用及子女学杂费、开展心理干预等。鉴于王阿姨是外省户籍,该院向当地发送商请救助函,并实地沟通协调,协助王阿姨办理肢体残疾证、低保救助和未成年人异地就学补贴,保障家庭基本生活。
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姜堰区检察院联合民政、人社、妇联等16家单位签订《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协议》,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构建“司法+社会”双轨协同帮扶机制。针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该院主动上门服务,现场收集材料、协助办理手续,提供“送上门”的司法救助。2022年以来,该院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32件,救助总金额超300万元。其中,蒋某司法救助案因流程规范、成效显著,入选最高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的加强司法救助协作典型案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