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溱潼 发表于 前天 11:16

我的家人(中国作家网2025.10.18)

本帖最后由 水乡溱潼 于 2025-10-18 15:15 编辑


周恒太

我的家人
在江苏泰州市溱潼有一片被岁月浸润的乡土,那里不仅生长着金黄的稻穗与翠绿的麦田,更扎根着我一大家子的烟火日常。我的家族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用几代人的善良、真诚与勤俭,在平凡的日子里织就了最温暖的亲情图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与土地相连、与爱相关的记忆。

我的爷爷名叫周兆华,弟兄四个,爷爷排行老二。爷爷是清代人。头上盘着长辫子,个子不矮,印象里的爷爷在春秋穿着黑色的长袍子,夏天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冬天穿着黑色的套裤。

我爷爷是租种的地主家田,每年收获了就按田亩交租给顾姓地主家。解放后我家人分了田地,再也不要每年种田收获后交租给地主了。

爷爷很勤劳清晨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傍晚踩着夕阳的余晖归来,肩头的农具上还沾着泥土的芬芳。

爷爷弟兄四个感情很深,家中哪怕煮个小鱼也要请其他三个弟兄来喝酒。

哪家不管经济上,还是口粮上有困难。我爷爷都尽力去帮助。

我奶奶姓沈,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模样,说话温柔却透着一股坚韧,她的双手仿佛有魔法,能把粗糙的面粉揉成雪白的馒头,能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缝补得整整齐齐。

我奶奶、大伯母和二伯母都来自东台溱东镇,那片水土养育出的女子,似乎天生就带着勤劳与顾家的特质,她们把家里的琐碎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每一个回家的人都能卸下疲惫,尝到熟悉的家常味。

爷爷和奶奶有三个儿子,我的大伯父叫周法高,二伯父叫周法旺,我的父亲则叫周法有。兄弟三人从小在田埂上长大,承袭了父母的踏实与肯干,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

大伯父喜欢穿灰色的长袍,一有空就坐在小木头凳子上捧着水烟壶,装上烟丝,吹着点燃的火纸咕噜咕噜的吸着水烟。

大伯父家是个热闹的大家庭,他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孩子们的名字里都藏着长辈的期许——大儿子周恒兴,寄托着“兴旺发达”的心愿;二儿子周恒元,盼着他“元气满满”;三儿子周恒农,一看便知是希望他不忘农耕之本;四儿子周余根,是想让他“扎根乡土,不忘根本”,小儿子当过兵打过仗。女儿周三九,嫁在安徽,很少回江苏。

小时候每次去大伯家,总能听到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打闹声,大伯母忙着煮饭,大伯父则坐在屋檐下,一边抽着水烟,一边看着孩子们笑,那样的画面,满是人间烟火的惬意。

二伯父周法旺解放后任社长,他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周恒玉,名字里带着“温润如玉”的期盼,长大后果然成了个老实本分的汉子,接过了家里的农活;大姑娘周粉英,二女儿周红晓都嫁给了盐城的小伙子,他们的孩子们都生活得很好。二伯母和奶奶一样,手特别巧,每到过年,她都会给家里的孩子们做新鞋,鞋底上纳着密密麻麻的针脚,那是独属于亲人的温暖。

我的父亲周法有,是农村基层干部,父亲为人耿直,善良乐于奉献,他带领社员们发家致富。从不拿集体一草一木,人们对我父亲很敬重,为了不忘父亲的奉献精神,我在中国作家网发表《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叫宋桂英,她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特别会“过日子”,平时省吃俭用,却总在我们生日时悄悄煮个鸡蛋,在过年时给我们做件新衣服。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大姐周兰头是家里的“小大人”,从小就帮母亲带弟弟妹妹,有好吃的总先让给我们;妹妹周春兰,性子温柔,和我最亲,我们兄弟姐妹总在晚上挤在一个被窝里说悄悄话;大弟弟周恒良学的木工,像父亲一样踏实,长大后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农活;小弟周恒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却不娇气,学的瓦工。他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下地学干活,一家人虽不富裕,却总能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快乐。

除了周家的亲人,母亲那边的宋家也是我生命里重要的牵挂。我的外公叫宋文银,是个特别慈祥的老人,每次去外公家,他都会从柜子里拿出藏着的糖给我们吃,还会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故事。我有两个外婆,她们待我们都极好,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这些外孙子女。外公家有三个舅舅和一个小姨,大舅舅叫宋增玉,为人正直,解放前参加游击队,解放后由于有关手续失落了,大舅没有找有关领导,回到家乡做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在中国作家网发了一篇怀念大舅的散文《我的大舅》,二舅舅离世得早,每次家人提起他,语气里都满是惋惜;三舅舅叫宋增勤,人如其名,一辈子勤勤恳恳,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我的小姨叫宋怀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性子活泼,她的丈夫——我的姨夫徐志才,是一名退伍文艺军人,姨夫吹拉弹唱俱全,大队每年搞文娱节目都是姨夫做导演,当琴师。

爷爷还有两个女儿,我的姑母周存芳和二姑母周存宝。姑母周存芳嫁给了东台溱东镇的姑父刘富民,姑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和姑母一起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他们有四个孩子,大表姐刘网兰、二表姐刘小网、三表姐刘网女,还有表哥刘桂乐。表姐们都特别疼我,小时候去姑母家,总会热情招待我。大表哥刘桂乐在东台文化局工作,大表嫂在溱东镇电影院工作。大表姐的女婿是部队军官转业到北京到一个区政府工作,女儿是北京的一所中学的教师。二表姐的女儿女婿是企业家,儿子在泰州一个企业工作。三表姐在成都做生意。大姑父早逝,大姑母的子女们都很孝顺。

二姑母周存宝嫁给了姑父顾德寿,二姑母家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姑娘,大儿子顾新根是农技员,负责大队农业生产工作,改革开放后干起了个体。二儿子不幸早逝,成了二姑母心里永远的痛。四个姑娘——顾秀凤、顾子英、顾红英、顾巧凤,个个都孝顺懂事,长大后常回娘家看望二姑母和姑父,帮他们干农活、做家务,让二姑母在失去儿子的悲伤里,多了几分慰藉。

我的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父伯母,还有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春天,他们播种希望;夏天,他们顶着烈日除草施肥;秋天,他们收获沉甸甸的果实;冬天,他们也不闲着,要么修整农具,要么给庄稼松土施肥,一年到头,几乎没有歇下来的时候。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一辈子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我的记忆里,家人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农忙时,大伯父会带着他的儿子们来帮我家收割,二伯父则会帮着拉粮食;我母亲做了好吃的,总会端一碗给爷爷奶奶,再送一碗给邻居;姑母们回娘家,从不空手来,要么带些自己种的蔬菜,要么带些自己做的点心;小姨和姨夫每次来,都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带些小礼物,哪怕只是一支笔、一块橡皮,都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他们待人真诚,不管是村里的邻居,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只要走进家门,都会被热情地招呼,端上一杯热茶,摆上一碟点心,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他们也格外勤俭持家。衣服破了,缝补一下继续穿;饭菜剩下了,舍不得倒掉,下一顿热一热继续吃;点灯用的煤油,总是省着用,不到天黑不开灯。但他们对家人却从不吝啬,我们上学需要钱,父母哪怕自己少吃几顿,也要凑够学费;爷爷奶奶身体不舒服,伯父和父亲会立刻带着他们去看病,从不心疼花钱。他们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家人,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如今,我长大了,没有离开家乡,没有去城市打拼,长辈们都已经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但每次想起我的一家子,心里都会充满温暖与力量。爷爷的锄头、奶奶的针线、父亲的廉洁奉公精神、母亲的笑容,还有伯父伯母、姑母姑父、舅舅小姨们的牵挂,都像一束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我的家人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他们的善良、真诚与勤俭,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这份传承,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家乡的那片土地,还有我的一家子,永远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永远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家人(中国作家网202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