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与古刹的情缘
“高僧”与“古刹”的情缘王根林
一、古刹沧桑
在姜堰境内的水乡淤溪镇,位于马庄村东南地段,坐落着一座三面环水,坐北朝南,距今四百多年的寺庙“法华庵”。殿内的梁架结构仍保持初建时的结构未变。殿东西两山墙前檐端,分别置砖雕“鹿鹤同春”和“松鹤祈年”。
“法华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清.嘉道年间重修,民国初年再修,上世纪初再次大修,由于当地群众的悉心保护,至今仍具明代风格的佛殿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殿前至今还保存有一座汉白玉质炉座,它原本是一座经幢,如今看到的法华庵经幢并不全,只剩下三块构件,中部浮雕的“双龙戏珠”图案形神毕具,真可谓是冠盖水乡。
二、高僧辈出
“法华庵”自明.万历(1573-1620)建庙至今,相传历任住持十三代,但十代以前现已无法查考,自十代开始沿袭如下:
第十代住持怀念和尚,品行高尚,乐善好施,深受群众尊敬;第十一代住持自新法师,泰州十大丛林之一“净因寺”方丈,为人宽厚仁慈,多引善举,在寺院积极举办学堂,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
第十二代住持圆成大师,毕业于常州市天宁寺佛学院,曾任泰县佛教协会第九区分会会长,知识渊博,生活俭朴,热心慈善事业,关注地方教育;
十三代住持了中法师,俗名周鉴兴,又名周志强,法号了中,字大定。
法华庵从了中入度起,就十分注重兴办地方教育,据《泰县志》载:民国三十三年,马庄法华庵与慈贞庵,联合举办马庄佛教义务小学,学生二三十人,多为当地贫苦农家子女,学费、书费全免。民国三十六年秋,该校迁至港口观音庵,改名“港口佛化小学”,学生约三百人。
三、了中出家
了中1932年出生于泰州南郊塘湾镇肖家庄, 1941年闹洪灾因饥饿所迫,父亲不忍心他在家中受苦,不得已将才9岁的周鉴兴送去出家,
了中在庵中学习既认真又刻苦,师傅布置的诵经不出三日就能背诵,这令圆成法师深为惊奇和喜爱。长老决定送了中到姜堰观音庵(时称“佛化学校”)接受启蒙教育。
进入姜堰“佛化学校”后,他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和机灵劲,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令同班师兄、弟们刮目相看。
“佛化学校”毕业后,了中相关业务知识有了不小的长进。接着,受聘任光孝寺佛学院的客座讲师希尧法师,将14岁的了中带到光孝寺佛学院深造。
了中于一九四七年在南京古林寺受具足戒,一九四九年随同学去台湾。一九六一年东渡日本,入东京立正大学研究所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四、 情系故地
了中法师现为台湾善导寺住持,身兼玄奘大学创始人,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他虽身居台湾,但与法华庵的情缘一直没有中断,一九八八年以来,曾多次回马庄寻根谒祖视察庙情,准备为恩师建塔纪念。二00一年四月,他特地在缅甸花一百三十万元人民币,买了一块四百五十公斤重的羊脂玉,雕塑成一尊玉佛,赠送给法华庵,当年十月二十四日,他亲自主持开光大典。
他说:“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恢复祖庭,回报乡亲,我义不容辞!”一九八八年以来,曾多次回马庄寻根谒祖,视察庙情,访问信男信女,查询师公自新法师骨灰安葬地点,并准备建塔纪念。
如今,法华庵是我市水乡保留较好的寺庙之一,被姜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她远古的历史和历代高僧的影响,法华庵将佛光普照,香火更盛,给水乡人民带来幸福和吉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