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妇联】好儿媳徐佩兰:用爱传承孝老爱亲好家风
“堰上人家美 小城故事多”家风故事展播
家庭是幸福的港湾,是心灵的驿站。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家庭和美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姜堰区妇联深入实施“堰上人家美 小城故事多”家庭文明建设行动,培树了一批“最美家庭”,涌现出了一批好儿媳、好女儿、好妻子、好婆婆等先进女性家庭角色。
为放大榜样效应,激励大家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感恩前行,区妇联将陆续展播她们真实感人的家风故事。希望全区广大家庭成员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弘扬新时代优良家风,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
在泰州市姜堰区罗塘街道中天社区,提起87岁的徐佩兰和53岁的儿媳黄建华,街坊四邻总会竖起大拇指:"这对婆媳比亲母女还贴心,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家里的残疾人,真是难得的好家风!"这段跨越三十年的婆媳情缘,始于徐佩兰早年对原生家庭的担当,延续于儿媳黄建华对婆婆的认同与追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谱写出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
01
青石板上的责任担当
徐佩兰的童年是在溱潼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度过的。作为家中长女,她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其中大哥顾康最让她放心不下。6岁那年,顾康不慎从高处跌落,头部重创留下严重后遗症,智力永远停留在孩童阶段,穿衣吃饭都需要人照料。父亲常年在外奔波谋生,母亲体弱多病,当时16岁的徐佩兰主动承担起照顾哥哥的责任。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徐佩兰踏上工作岗位。作为溱湖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她白天在诊室里为患者解除病痛,下班后直奔家中,给哥哥准备温热的饭菜。即便后来结婚成家,她也坚持把哥哥带在身边:"父母走得早,我是长姐,就得替他们把担子扛下去。"这份对原生家庭的责任,成为她日后面对更大风雨的精神底色。
02
九口之家的定海神针
原以为组建小家庭能过上安稳日子,却不想结婚后婆家的重担接踵而至。丈夫家中兄弟三人,最小的弟弟因患乙脑后遗症而全身瘫痪,公公年事常年卧病在床,加上自己的孩子和智力缺陷的大哥,全家九口人挤在30平米的平房里。徐佩兰主动包揽了所有家务成为这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天不亮就起来熬药,给卧床的小叔子翻身擦背;晚上还要批改孩子们的作业,直到深夜才能合眼。这样的日子,她咬着牙坚持了20年,双手因长期接触药水和冷水布满裂痕,却从未听她抱怨过一句。
03
孝老爱亲的接力守护
1993年,23岁的黄建华第一次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迎接她的,是卧病在床的公公、瘫痪的叔公、流着口水傻笑的大伯子,还有忙前忙后却始终带着温和笑容的婆婆徐佩兰。"当时心里确实打鼓,这么多病人,日子怎么过?"但看着婆婆给叔公擦身时轻柔的动作,给大伯子喂饭时耐心的神情,她突然觉得:"一个能把苦难过得有温度的家庭,一定充满爱。"
黄建华以徐佩兰为榜样,把孝老爱亲变成日常的修行。每天5点起床,先给叔公换尿布、擦身子,再给大伯子准备早餐——他只吃煮得烂熟的面条,她就提前半小时熬汤下面;中午下班回来,顾不上休息,要给公公按摩双腿;晚上哄女儿睡下后,还要洗晒全家人的衣物,其中叔公的护理垫每天要换三次,她总是手洗得干干净净。"婆婆能坚持几十年,我年轻,累点算什么?"
谈及这家人,邻居们赞不绝口:“自古以来婆媳关系是最难相处的,但这一家的婆媳关系比母女还亲。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婆媳吵过架、红过脸。”这对普通的婆媳用她们接力的爱共同撑起一个温暖、美好的家。她们相濡以沫,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用两代人的善良、勤劳、朴实、互敬互爱,传承着最真实的幸福。
如今,徐佩兰的丈夫和小叔子已去世多年,全家11口人中有6名党员,四世同堂的院落里,总能听见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徐佩兰和黄建华用半世纪的时光,把"家"写成了最动人的故事,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日复一日的耐心与坚守;婆媳之情不是天生的缘分,而是彼此体谅、互相成就的温暖同行。
:)
页:
[1]